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儿童哲学与教育第二章教育观
第二章教育观第一节教育发生的原因一、何谓教育•教爻的来源——世界的变化•教这个字仿佛向我们呈现了一幅老人向小孩子讲述关于世界变化的故事的画面,教也可称为“爻之教”。•育育字呈现了一个女子生孩子的情景•教强调成人引导儿童认识世界,丰富精神生命;•育强调母亲生养儿童的生命体,抚养肉体生命。•教育一词的产生与儿童相关,意为对儿童身体养育和对心灵的启发和引导。二、教育发生与儿童相关1.儿童教育的生物学基础•体质人类学家认为,大多数种类的哺乳动物,包括猿类在内,几乎是从婴儿期直接进入成年期的,而人类婴儿初生时实际上是软弱而不能自理的,还要经历一段较长的儿童期。无自理能力的婴儿受到母亲的照料,较大的儿童则接受成人的教育。2.儿童教育的社会学基础•人类的儿童期的生长发育是缓慢而延长的,这种延长使儿童有足够的时间接受人类文化影响而达到成熟。•儿童身体的成长发育是在接受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完成的,他也只有接受文化、培植心灵,才可能创造性地适应环境,从而有效地获得生存并自立于世界。•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卢梭《爱弥尔》P8儿童期为教育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人只能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康德三、儿童教育的可能性?(一)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假设儿童是否可教?•儿童是否可教,这是个哲学问题。•一般来说,在学习问题上,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儿童是可教的,只不过在具体的人性假设上他们的观点有所不同。杜威——经验的人•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了,因为教育的意义本身就在于改变人性已形成的那些质朴的人性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若把这个问题看成实际的而理论的问题,那么,我想正确的答案是,人性的确改变。赫尔巴特——可塑性的人•教育学却也不能假定可塑性是无止境的,心理学则可防止这种谬误的发生。儿童的不定型是受其个性所限制的;此外,通过教育使儿童定型,这是受环境条件和时间制约的。成人的定型过程在其内部延续着,而教育者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学家——差异性•通过教育来增加个体的力量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的目标。这些力量包含器官和非器官的差异,并且显示了所有生物的属性。这些力量在每个个体间的表现是不相同的,教育需要他们,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可教育性。卡西尔——不完善的人•没有了符号表示,人的生活将像柏拉图有名的比喻中那些地洞中的囚人的生活一样。人的生活将限制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以内,他将永远找不到那个从宗教、艺术、哲学、科学各个不同方面为他开启的通达“理想世界”的进口。思考:•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片断,校工被打伤后,校长和马修教师对此事如何处理的?•对比两者的做法,分析他们对学生的态度有何差别?•校长和马修老师都认为学生伤人不对,前者要惩罚学生,后者让学生照顾伤者,原因在于他们所持有的人性论假设不同,前者主张人之恶,后者主张人之善。•虽然教育工作者必须得承认人性是可教的,但不同的人性可教育的立场也会带来不同的教育行为。儿童可教的基本原则•坚信人是可以被教化的;•无法确定对人的教化的结果;•以丰富的人性观认识儿童。拯救学生的灵魂并不是我的职责,我的职责是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挽救自己的灵魂。第二节儿童发展与教育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一、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教育认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人是如何建构意识世界的。1.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与教育•理性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高于并独立于感官的感知。•理性主义认识论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但主张人对世界的认识总是以主观心灵的存在为基础,因此特别强调心灵的作用,如柏拉图,他认为教育不是装进灵魂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寻求知识。洞穴隐喻说明我们生活在在影子和幻像的洞穴中,被无知和束缚着,当我们试着去打身上的链锁时,教育便开始了。教育就是要引导人能够理智的认识真实的世界。洞穴隐喻2.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与教育•经验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知识源起于感觉,并提出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在经验主义学说的发展过程中,反对柏拉图的观念天赋论,也反对唯理论,唯理论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如果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儿童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是感知觉,那么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重视儿童学习的经验,重视儿童成长的环境,重视成年人对儿童的监管与引导。案例研究•物理教学中,教师讲授压强的概念,可以让同一个人分别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泥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是怎样的,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几何教学中,教师授课内容是圆的定义,结果上课铃一响,教师拿着一串钥匙,有长长的绳,就开始摇,学生们都特别好奇,老师这是干什么啊,但是很快学生就明白了老师在显示圆的轨迹。如此直观,学生们就可以归纳出圆的定义了。3.实用主义的认识论与教育•实用主义认识论超越经验主义认识论和理性主义认识论,以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为典型代表。•实用主义认识论主张,人的知识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人在与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如果学习是在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生,那么,正如杜威所倡导的,最有效的方法就应该是问题解决法。思维五步•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困惑—问题—假设—推理—检验教学五步•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二、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个人建构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建构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1896-1934)皮亚杰(1896-1980)皮亚杰•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儿童心理发展实质上就是从低一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一级水平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环境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社会文化理论主要涉及活动、文化工具以及内化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为中介的,通过运用工具和符号人才有可能实现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1.基本观点皮亚杰发展观•认知是由生物力量驱动的认知结构与环境之间的最优化的适应程度。•智力是为帮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发展机制更高水平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维果茨基发展观•认知的发展实质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儿童认知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发展机制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的结果•生物自然进化的产物社会活动符号文化个体活动2.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的互补从内到外建构与从外到内建构的互补心理机制与心理内机制与心理间机制的互补自发动作与中介动作的互补3.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教学应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教学策略要和儿童的能力相匹配教学要提供儿童互动的课堂情境教学要重视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三)儿童的道德成长与教育•道德是如何形成的?1.浪漫主义的道德形成观•以法国思想家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主张,道德是一种源于人内心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本性,儿童有先天的善,道德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儿童自己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本性。那些来自成人和社会的文化只地压抑他们的发展。2.文化传递主义的道德形成观•以英国思想家洛克为代表的文化传递主义认为,道德的形成恰恰是社会环境和文化作用的结果,因为人的行为和思想是能够被外在环境影响和控制的,教育就是运用各种方法把知识和价值传递给学生的过程。3.进步主义的道德形成观•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认为,道德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形成的,儿童的道德形成过程是儿童和社会相到作用的结果,道德是发展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在社会文化环境作用下主动改变的过程。道德教育就得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来进行。如何进行道德教育?请回忆影响自己道德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4.道德特点及教育方式•道德是自主行为,慎用功利奖赏•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道德困惑更为有效•道德应该是具体的生活以下四种情况,按在自已身上发生频率的高低,由高到低依次排序。第三节儿童的教育思考与讨论•观看“狼爸”和“兔爸”视频,对照你的父亲偏向于哪一种教育方式?•针对儿童的教育,你认可的是狼爸的教育方式,还是兔爸的教育方式?说明理由。自然天性社会规约儿童教育中的矛盾一、儿童的天性•天性是自然对儿童发展的规定性,也是儿童身上的自然属性,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1.杜威的四种本能•艺术兴趣•社交兴趣•研究兴趣•创造兴趣创造探究表达交际儿童的创造——生成的力量儿童的探究——破坏的力量儿童的交际——共享的力量儿童的艺术——孤独的力量2.尊重儿童的天性•天性不可教•天性差异大•天性有规律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二、儿童的社会性•社会性是社会性动物的意识的表现,它使社会内部个体的生存能力远远超过脱离社会的个体的生存能力。利他性协作性依赖性自觉性社会文化规约2.社会文化的濡化•身心一体的教化•活动是实现社会性发展的关键•生活全息的生命教育(1)“体”验社会文化通过身体实现社会文化的内化1.体察4.体悟3.体会2.体认(2)活动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活动观察互动参与讨论教学活动设计理念模型(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活动内容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指导纲要》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明确提出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引导学生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了新型课程形态的建构,要求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进行学习,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与创造,真正让学生“活”起来,“做”出来;强化了实施过程的具体指导,对活动规划、教学指导、管理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分类型、分学段推荐活动主题,对活动目标、内容、方式等作简要说明,为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基本活动示例,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操作、能落地。三、教育中的个性与文化的平衡“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杜威1897年发表的《我的教育信条》1•敬畏儿童的自然天性2•要检视、筛选成人文化3•要谨防过度教育1•敬畏儿童的自然天性2•要检视、筛选成人文化3•要谨防过度教育过度教育及其表现•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方法等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学习内容过多、过难学习时间过长学习起点过早学习过程过死、过严儿童教育百态
本文标题:儿童哲学与教育第二章教育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10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