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三、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一、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二、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三、公众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因而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综合科学。2.环境管理学特点:①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②环境管理学是复杂性的科学③环境管理学是新兴、正在发展的科学。三、环境管理学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①要素环境管理:水、气、土…②产业环境管理:工业、农业、服务业③区域环境管理:城市、农村、流域、开发区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区域环境管理②废弃物环境管理③企业环境管理④自然资源环境管理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1.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①可持续原则: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人类发展活动的强度和规模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②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由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存性所决定的。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进程《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成为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合作的框架性文件《21世纪进程》——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辛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本理论1.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俺就的几个主要流派①生态学方面:认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出:生态服务指标体系②经济学方面:认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问题。提出:“国民财富”指标体系③社会学方面:认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衡量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真实进步指数(GPI),可持续性晴雨表④系统学方面:认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英语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⑤环境社会系统发展方面: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构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理学中的地位P421.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可称之为“环境社会系统”。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上。2.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物资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在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现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整个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任何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协同程度。物资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资源利用率人口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环境生产环节: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资源生产力3.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①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②揭示了环境问题的是指及其产生根源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一、行为科学概述1.人类行为与环境问题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流第二个层次是价值流第三个层次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特别是人与物质流、价值流相关的行为,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故简称环境行为。2.行为和行为科学概述总体而言,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交叉性;综合性的学科。行为是生物体的生存方式,主要由于其生理需要和环境条件决定的。而人类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认识的现象之一。二、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1.个体行为理论个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它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研究个体行为的理论主要有需求理论(马斯洛)、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理论、X—Y理论、成熟理论、挫折理论。2.群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简单加和。研究群体行为理论主要有:①群体分类理论: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②群体竞争理论:群体之间的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③群体冲突理论:关于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三、行为科学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从行为科学角度看人类社会的环境需要2.人类作用与环境的行为及其特点:①这一种行为必须是以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作为物质基础,不存在不产生物质流动而作用于环境的行为。②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与效果,一定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3.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①在理论方面:行为科学中有许多成熟的概念可以应用于环境管理学,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引入和发展,将会促进对人类环境行为的特点、动机、需要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和规范的理论研究,为调整和控制着些行为未提供符合行为科学规律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为环境管理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活力。②在研究方法方面:行为科学可以提供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行为研究方法,从而将有助于环境管理学将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科学和逻辑的基础之上。③在应用方面:行为科学的一些具体技能在环境管理中个更为重要。第四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一、环境社会系统健康发展原理1.基本内涵:是指在环境管理中实际面对的系统实质是“环境社会系统“,而这一系统中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这一原理有两个基本内涵:①环境社会系统: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不可分割性,这是环境管理的根本要义。②健康发展:首先是指环境社会系统的动态性,其次表示了人类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它表明这一系统将随着时间不断演化。2.主要内容①社会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eg.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综合性、对环境的适应性②环境社会系统强调人类社会子系统与自然环境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性。③环境社会系统健康发展原理既强调环境系统的动态性,又强调人类社会的能动性,即从发展、演化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二、环境承载力原理1.基本内涵: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和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自然环境将不能自行恢复。社会承载力是判断一项人类活动是否对自然环境构成威胁或破坏的基本标准。2.基本内容①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人类活动不能够超越的界限,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自然环境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②人类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然承载力。三、三生共赢原理1.内涵: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兼顾各方的合理利益。三生共赢原理要求,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冲突时,必须寻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2.内容:三生共赢原理提出了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是三种生产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方向。三生共赢原理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应该以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状况为基础。3.三生共赢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①内部机制:共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规则,法律、标准、政策和制度的总称。规则是协调冲突,达到共赢的保障。技术和资金,在体现共赢时起着关键的作用。外部环境: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历史的、观念的、相关技术等外部条件。四、界面控制原理1.界面与界面上的冲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各种各样界面上的冲突,原因如下①界面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书不同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汇场所。因此,来自不同事物或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影响,在界面极易出现不均衡的现象或复杂的矛盾。②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内容①界面活动应为环境管理工作的中心,而不是代替相关部门去具体地管理它们各自系统的内部行为。②界面冲突控制原理是根据对环境问题的本质特点分析、思考提出的,它的的提出使环境管理学有了区别于其他类型管理学的本质内容和具体工作领域,从而为进一步发展环境管理学,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3.界面冲突控制原理的方法学原则①正确判定界面②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③准确把握协调冲突的“度”4.界面冲突控制原理在环境管理的应用:eg.排污许可证制度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第一节环境管理技术支持方法的基础一、环境监测1.目的和任务: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2.环境监测的特点和分类①系统性②综合性③时序性监测分类:常规监测:环境要素监测&污染源的监测特殊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3.环境监测的程序与方法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监测点布设及采样时间和方法的确定——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4.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1)保证内容有三方面:①采样的质量控制;样品数的总量是否满足统计分析要求;采样仪器和分析仪器是否符合标准和经过校正。②样品运送和贮存中的质量控制③数据处理方面的质量控制(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目的: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可比性;代表性二、环境标准1.概念: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数据,更是环境管理由定性转入定量、更加科学化的标准。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总称。2.环境标准的制定:①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首要原则②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效益的统一③要综合考虑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区别的要求与目标,贯彻高功能区用高标准,低功能区用低标准的原则。④要和国内其他标准和规律和规划和相协调,还要与国际上的有关协定相协调。3.环境标准的应用:它是表述环境管理目标和衡量环境管理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一、实验方法主要步骤:①实验的设计②实验的实施③实验的分析二、问卷调查法设计:①问卷的结构②设计原则③设
本文标题: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11220 .html